时间:2025-05-29 06:39:33 作者:国企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室凝心聚力 点燃“智力引擎”助推高质量发展 浏览量:37400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统战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党对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国有企业党外人士政治引领与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才优势持续发挥;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24年12月,中央企业已成立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室642家。近期,《中国新闻》报记者走进多家国有企业,近距离观察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室的运行情况,看统一战线成员如何凝心聚力,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筑好“人才蓄水池” 为“交通强国”注入统战力量
“自己是‘个体户’,但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强大智库。”谈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九三学社社员、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水规院”)副总经理姜俊杰坦言,这是一个建言献策的平台,更是涵养人才的“蓄水池”、凝智聚力的“能量场”。
2022年10月,“姜俊杰工作室”挂牌成立,这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集团”)在北京市设立的首个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平台。
历经3年发展,工作室现已凝聚来自中交集团旗下水规院、中国港湾、一公局集团、水电对外4家单位的18名党外人士,专业覆盖水运设计、工程施工、对外工程等领域,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占比达90%。
“让不同领域的高水平人才聚在一起,拧成一股绳,专啃‘硬骨头’。”谈到工作室的主要功能,姜俊杰提到了“攻坚克难”。
去年11月,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秘鲁钱凯港开港,开启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自水规院负责本项目前期策划、技术尽调、勘测设计及项目管理等全过程咨询工作以来,如何助力破解项目中的难题,一度成为工作室的热门议题。
“长周期波浪会导致系泊船舶产生大幅运动,怎么办”
“在超高烈度强地震带建港口,坚固耐用是关键”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如何保证高效安全运营”
……
在工作室每季度的研讨会上,类似的“头脑风暴”不断上演。作为水规院钱凯港项目主管总工程师、工作室成员吴哲丰深有感触:“钱凯港设计中面临的许多难题都是全新的挑战,但通过工作室平台,跨领域专家的碰撞,总能找到突破口。”
解决新问题,需要新思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作为水规院的一个人才资源枢纽,“姜俊杰工作室”给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青年突击队——这是由水规院党委统战部和团委联合组建的一股冲锋力量,用头脑和拼劲儿,助推重要工程的攻坚克难。
在钱凯港项目,针对超长周期波引起的港内波浪震荡问题,姜俊杰、吴哲丰带领“青年突击队”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主持了“港口水动力耦合数值模拟”和“长周期波作用下港口水动力物理模型实验”两大科技攻关;为保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海外的高效安全运营,青年突击队开展了全套国产化自动化港机及智慧化系统构建和应用的集成创新。
青年突击队的身影,同样活跃在其他超级工程中。
去年6月,深中通道通车,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内湾纵连的黄金通道。“2016年加入这个项目,每年常驻项目200天以上。”工作室成员、水规院深中通道项目经理胡鹏介绍说,为保证这项超级工程顺利完工,他与项目组一起攻关,成功在不均匀风化岩地基上,应用了插入式钢圆筒技术,保证西人工岛施工顺利,创造了四个半月成岛的世界纪录。
正在广西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连通江海的大运河。水规院牵头负责全线设计工作,作为项目经理之一,“90后”高成岩参与了“省水船闸”和“快速启闭”两大科技攻关,解决了节约水资源和高效通航两大难题。
从秘鲁海岸到粤港澳大湾区,从科研实验室到项目工地,“姜俊杰工作室”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为交通强国梦注入了统战力量。水规院党委工作部(党委统战部)部长陈伟表示,工作室在组织和凝聚党外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工作室提升能力、展示才华,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荣誉感和归属感。
从实验室里走出的建言“智囊团”
“工作室就像个缩小版的政协,每人代表一个‘界别’,发挥各自特长,提供高质量建言。”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无党派人士、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副总工程师徐清,以“小政协”形容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工作室。
作为科研人员,徐清与铁路列控装备打了30多年交道,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扎在技术里”。2023年,徐清成为十四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同年“徐清工作室”成立,有了这两个身份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2024年北京市两会上,徐清提交的《关于自主化背景下轨道交通行业核心芯片给予生产保障的提案》,建议对自研芯片提供政策支持,得到北京市经信局立项。“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与我们沟通需求,组织上下游产业链协调会,一份小提案发挥了大作用。”徐清说。
这次经历让徐清感受到党外人士建言对企业营商环境改善的作用,年过半百的她决定从实验室里“跳”出来,让中国通号的工作室发挥类似政协的作用,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推行的“产研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效率,工作室许多成员既是“见证者”也是“践行者”。徐清决定以此为课题开展调研,通过系统总结将经验传递给更多人。
当时,“徐清工作室”中多数成员来自研发端,想把“产研融合”吃透,还需要来自生产一线的声音。为此,她邀请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冯浩等生产骨干加入工作室。
很快,冯浩从车间“搬”出来了数据:以生产轨道电路发送器为例,通过数字化平台,在设计前端考虑优化生产,生产定额工时由1.6个工时减少到0.6个工时。
“每人提一条自己的感受,拼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声音。”徐清说。通过深入调研,“精益化管理不够、标准化流程待完善”等问题浮出水面。最终,调研成果入选《2023年中央企业人士优秀调研报告汇编》。
成立一年多来,工作室已成为一个建言“智囊团”,汇聚着轨道交通领域的多元力量:实验室研发人员、一线技术工匠、海外归国专家……他们作为各自业务线的“传感器”,以“徐清工作室”为平台,为企业发展、首都建设集聚智慧。
徐清说,每次从市政协、区政协领回选题,都会第一时间与工作室成员共享,有关“发展丰台火车站内餐饮服务”、“加强小龙河安保措施”、“对京津冀产业链龙头企业激励政策的建议”等提案都是工作室群策群力的成果。
“履职建言需要精准捕捉社会需求。”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委员、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安全质量部正高级工程师李进,是“徐清工作室”的副主任,也是每次领题最积极的成员之一。
李进和徐清都在工作室的“主任工作群”,大到选题任务、工作室人员变动,都从这里“商量着来”,许多选题也从这里碰撞而出。“平台不仅拓宽了选题来源,更让建言接地气、有回声。”李进说。
姜磊是主任工作群的又一位热心践行者。作为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工程设计院副院长,姜磊把工作室视作“思想碰撞的磁场”,许多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政策规划、未来方向,通过这一平台得到充分讨论与深化。
在姜磊负责的“南京都市圈智慧快轨技术设计咨询项目”中,她深入研发实验室观摩产品功能演示,结合“徐清工作室”的交流成果,对“南京都市圈”的建设进展展开系统调研。最终形成的《南京都市圈智慧快轨技术设计咨询项目调研报告》,入选国资委优秀调研报告汇编。
如今,“徐清工作室”在企业里发挥着“信息枢纽”的作用。2024年,工作室面向公司全体员工征集意见,最终形成《关于在区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多制式轨道交通推进“四网融合”建设的提案》,由徐清带到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
“以‘徐清工作室’为载体,打通了企业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直通车’,为广大职工搭建了沟通平台,提供了诉求反馈渠道,基层员工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不断提升。”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任玉华说。
工作室成员在行业标准制定方面,主编、参编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等多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入选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专业技术方面,累计共发表论文10余篇,获评专利10余个……
今年3月,工作室完成优化调整,新成员里既有参与北京冬奥保障的高级工程师、也有“95后”杂志编辑。“除了业务能力,公益心是我们的选人重要标准之一。”徐清说,工作室的成员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未来,她计划凝聚更多跨领域成员智慧,让团结的力量辐射更深更广。
国企统战“破圈”组队 拉起城市地下水“警戒线”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政协组织了一场通报会,关注城市地下水安全问题。会上,水务、交通、地铁等多个部门代表密集发言,来自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勘研总院)的无党派人士李媛,一边听一边飞快记录会上提到的地下水数据。
一家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国企,为何关注到城市地下水问题?这家国企的党外人士,又缘何能走进政协会场,与多个政府部门、机构交流?破圈,成为勘研总院统战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地下水位连续9年回升,这对于拥有超过800公里地铁线路、众多地下管廊和商业综合体的北京来说,成了地下空间安全的新隐患。
“就像把房子泡在水里,时间长了根基会松动。”李媛是勘研总院生态环境技术团队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作为研究煤矿地下水的专家,她如今把目光聚焦在城市地下水问题,源于一个机构的诞生。
2022年6月,以李媛名字命名的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工作室成立,为勘研总院的党外人士搭起建言献策、学习交流、成长成才的平台。
“工作室每年要产出一件实质性的成果。”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群工处处长孙红娥介绍,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调研内容与企业平台的融合,也要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专业优势和参政议政能力。
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发展所需。国企党外人士如何发挥作用,解决“民之关切”问题,“李媛工作室”开始了一次“破圈”尝试。
2024年9月,勘研总院与企业所在地的民建丰台区工委签署共建协议。内容涵盖智库建设、课题研究、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五项共建内容。其中,依托双方平台和资源优势,共同展开课题研究,为政府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科学建议,成为合作重点。
合作研究,方向从何而来?从解决地方发展瓶颈,到回应群众关切,双方围绕需求多次磋商,在今年2月,最终确定《北京市城市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及对建(构)筑物安全影响研究》的调研题目。由此,勘研总院也逐渐跳出“业务圈”,走向城市治理前沿。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技术工作做好,从专业角度拿出有价值的建议。”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察研究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德高如是说道。
机制搭建起来了,新的难题也随之浮现——数据如何获取、共享,成为“李媛工作室”推进调研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今年3月末,李媛以联合课题调研组代表的身份,走进北京市政协组织召开的“加强地下水位变化风险分析研判加快建立地下空间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体系”动员部署暨情况通报会。这场汇聚多部门的会议,也成了她打破信息壁垒、接入外部资源的关键一环。
“会上,我才知道,北京市水务局每周都会在官网公开部分井点的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而其他部门之间也正在逐步建立数据协同机制。”对李媛来说:“这不只是一次汇报,更是一次资源的互通。”
信息壁垒打破后,调研工作很快从纸面走向了实地。自4月起,李媛带领工作室成员通过公开信息渠道收集丰台区永定河道周边水文信息,初步掌握地下水变化趋势。而民建丰台区工委则负责协调属地政府、街道单位及重点企业,协助技术团队获取一线资料。
“初步数据显示,这片区域地下水位整体呈回升趋势,部分点位涨幅较大。我们将结合掌握的数据,划定丰台区内地下水位变化影响较为突出的区域,对可能影响老旧民宅基础的小区进行标注。”李媛提到,“这些结果将为相关职能部门跟进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国企统战工作如何真正融入城市治理、服务公共决策?联通资源、打破壁垒,让“写在纸上的建议”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成果,这是“李媛工作室”正在交出的答卷……(完)(《中国新闻》报罗鲁峤 刘益伶报道)